瞭解投資者行為

當談到錢和投資時,我們並不總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理性,這就是為什麼有一個完整的研究領域可以解釋我們有時奇怪的行為。作為一個投資者,你適合做什麼?...

當談到錢和投資時,我們並不總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理性,這就是為什麼有一個完整的研究領域可以解釋我們有時奇怪的行為。作為一個投資者,你適合做什麼?

深入瞭解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和發現可能會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

關鍵要點

  • 主流金融理論基於這樣的假設:市場參與者是理性的行動者,他們是自利的效用最大化者,從不犯錯。
  • 行為金融學的出現挑戰了理性行動者理論的假設,因為它適用於市場、投資和其他金融問題。
  • 行為金融學大量借鑒認知心理學來理解現實世界中的投資者行為。

對理性行動者理論的質疑

標準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的基礎上,即個人的行為是理性的,所有現有的資訊都嵌入到投資過程中。這種被稱為理性行動者理論(RAT)的假設是有效市場假說(EMH)的核心。拉特認為,個人完全依賴理性計算做出理性選擇,結果與自己的最佳利益一致,或效用最大化。RAT假設理性的參與者在無錯誤的計算基礎上做出這些理性的選擇,給出他們總是可以得到的完整的資訊。因此,理性的行動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試圖積極地最大化自己的優勢,並始終以自利的方式儘量減少自己的損失。

然而,研究人員一直在質疑老鼠的假設,併發現證據表明,事實上,理***並不像主流經濟學所認為的那樣普遍。行為金融學試圖理解和解釋人類情感如何影響金融和投資決策過程。你可能會對他們迄今為止的發現感到驚訝。

投資者行為的真相

2001年,金融服務研究公司Dalbar釋出了一份題為“投資者行為的定量分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普通投資者始終無法獲得超過甚至匹配大盤指數的回報。研究發現,在截至2000年12月的17年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平均回報率為16.29%,而典型的股票投資者同期的回報率僅為5.32%——驚人的9%的差距!報告還發現,在同一時期,平均固定收益投資者的年回報率僅為6.08%,而長期**債券指數的年回報率為11.83%。

在2015年對同一齣版物的後續報道中,Dalbar再次得出結論,普通投資者無法實現市場指數回報。報告發現,“股票共同基金投資者的平均表現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差8.19%。大盤迴報率是股票型共同基金投資者平均回報率(13.69%對5.50%)的兩倍多。“固定收益型共同基金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率也一直低於基準債券市場指數4.81%。

為什麼會這樣?行為金融學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釋。

害怕後悔

後悔恐懼,或者簡單的後悔理論,是指人們在意識到自己在判斷上犯了錯誤後所經歷的情緒反應。面對賣出一隻股票的前景,投資者的情緒會受到他們購買股票的價格的影響。因此,他們避免將其**,以此來避免因投資失誤而後悔,以及報虧的尷尬。我們都討厭犯錯,不是嗎?

投資者在考慮**一隻股票時真正應該問自己的是:“如果這隻股票已經被清算,那麼重覆購買會產生什麼後果?我會再次投資嗎?”如果答案是“不”,那麼是時候**了;否則,結果就是後悔買了一隻虧損的股票,後悔沒有賣出,因為很明顯,一個糟糕的投資決定被做出了,一個惡性迴圈隨之而來,避免後悔會導致更多的後悔。

當投資者發現他們只考慮購買的股票增值時,後悔理論也適用於他們。一些投資者遵循傳統觀念,只買別人都在買的股票,用“別人都在做”來合理化自己的決定,以此來避免感到這種遺憾的可能性

奇怪的是,許多人對在一隻全世界一半人都持有的熱門股票上賠錢的感覺,遠沒有對一隻不知名或不受歡迎的股票賠錢的感覺那麼尷尬。

心理會計行為

人類傾向於把特定的事件放在心理分割槽中,這些分割槽之間的差異有時對我們行為的影響大於事件本身。

比如說,你打算去當地劇院看一場演出,每張票20美元。當你到了那裡,你意識到你丟了一張20美元的鈔票。你買了20美元的演出票嗎?行為金融學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大約88%的人會這樣做。現在,假設你提前付了20美元的票。當你到達門口時,你意識到你的票在家裡。你願意花20美元再買一個嗎?只有40%的受訪者會再買一個。不過,請註意,在這兩種情況下,你都要付出40美元:不同的情況下,相同的金額,不同的心理隔層。很傻吧?

心理會計的一個投資例子,最好的例子是猶豫**一項投資,曾經有巨大的收益,現在有一個溫和的收益。在經濟繁榮和牛市期間,人們習慣於健康的、儘管是紙面的收益。當市場調整使投資者的凈資產縮水時,他們更不願以較小的利潤率賣出。他們為曾經獲得的收益創造了心理隔層,讓他們等待盈利期的回歸。

前景理論與損失厭惡

不需要神經外科醫生就知道,人們更喜歡有把握的投資回報,而不是不確定的回報,因為我們願意承擔任何額外的風險。這很合理。奇怪的是。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對收益的情緒表達程度與對損失的情緒表達程度不同。個人對預期損失的壓力要大於對同等收益的快樂。

當一個投資顧問報告說,比如說,客戶的投資組閤中有50萬美元的收益時,她不一定會接到大量來自客戶的電話。但是,你可以打賭,當這部**掛出50萬美元的損失時,它一定會響的!當損失深入我們的口袋,金錢的價值發生變化時,損失總是比同等規模的收益更大。

前景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麼投資者會持有虧損的股票:人們通常會冒更多的風險來避免損失,而不是實現收益。因此,投資者願意繼續持有高風險股票,希望股價反彈。連輸的賭徒也會有類似的表現,加倍下註,以求輓回已經失去的東西。因此,儘管我們理性地希望從所承擔的風險中獲得回報,但我們傾向於將我們擁有的東西估值高於我們通常準備支付的價格。

損失厭惡理論指出了投資者可能選擇持有輸家並賣出贏家的另一個原因:他們可能認為,今天的輸家可能很快就會比今天的贏家表現更好。投資者往往會犯這樣一個錯誤:追逐市場動向,投資於最受關註的股票或基金。研究表明,資金流入高績效共同基金的速度比從表現不佳的基金流出的速度更快。

錨定行為

在缺乏更好或新的資訊的情況下,投資者通常會認為市場價格是正確的價格。人們往往過於相信近期的市場觀點、觀點和事件,錯誤地推斷出與歷史、長期平均值和概率不同的近期趨勢。

在牛市中,投資決策往往受到價格錨定的影響,這些錨定價格由於接近近期價格而被視為重要價格。這種錨定啟髮式使得過去更遙遠的回報與投資者的決策無關。

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

當市場上漲時,投資者會變得樂觀,假設市場還會繼續上漲。相反,投資者在經濟低迷時期變得極度悲觀。拋錨或過於重視近期事件而忽視歷史資料的後果,是對市場事件反應過度或不足,導致價格因壞訊息而下跌過多,因好訊息而上漲過多。

在樂觀情緒達到頂峰時,投資者的貪婪使股票超越了其內在價值。投資於收益為零,因而市盈率(P/E)無限大的股票(想想網路時代,大約在2000年)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個理性的決定的?對市場事件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的極端情況可能導致市場恐慌和崩潰。

投資者過度自信

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他們還高估了自己知識的精確性和準確性,以及自己的知識相對於他人的優越性。

許多投資者相信,他們可以始終如一地把握市場時機,但事實上,有大量證據證明並非如此。過度自信導致過度交易,交易成本降低利潤。

社會因素

儘管迄今為止行為經濟學的大部分研究都是由認知心理學推動的,但經濟社會學的最新研究表明,也有超個體力量在推動投資者行為。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個人在代表關係密切的人做投資決策時變得更加保守——在為孩子準備的投資組閤中,人們承擔的風險要比為自己分配的投資組合少三分之一左右。此外,投資者對那些帶有“退休”或“大學儲蓄”等文化標簽的賬戶的投資變得更加保守

其他的研究正在關註社會關係和更大的結構(比如文化)是如何影響財務決策的。這說明投資者的行為不僅受到心理因素的驅動,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非理***是反常現象還是常態?

如前所述,行為金融理論與傳統金融理論直接衝突。每個陣營都試圖解釋投資者的行為及其含義。那麼,誰是對的?

最明顯的反對行為金融的理論是有效市場假說(EMH),它與Eugene Fama(芝加哥大學)和肯-法語(MIT)有關。他們認為市場價格有效地包含了所有可用資訊的理論是建立在投資者是理性的前提下的。有效市場假說的支持者認為,行為金融學中處理的事件只是短期異常或偶然結果,從長期來看,這些異常會隨著市場效率的回歸而消失。

因此,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應該放棄市場效率,因為經驗證據表明,從長期來看,市場往往會自我修正。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在他的《反對眾神:非凡的冒險故事》(1996)一書中,就辯論中的利害關係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觀點:

Whil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the market doesn't work the way classical models think—there is a lot of evidence of herding, the behavioral finance concept of investors irrationally following the same course of action—but I don't know what you can do with that information to manage money. I remain unconvinced anyone is c***istently making money out of it.

常見問題

人們的行為是否像理性的經濟行為體?

在很大程度上,行為金融學和投資者心理學揭示,儘管主流經濟模型中有理***者的假設,但人類系統地偏離了這種假設行為。

為什麼經濟行為體的行為不合理?

有人提出了幾個理由。認知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大腦識別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心理學在做決定時也認識到人類情感和主觀偏見的作用。最近,經濟社會學家發現了社會和文化力量在起作用。

這對投資者意味著什麼?

透過或多或少的“非理性”行為,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成為一系列認知、情感和社會力量的受害者,這些力量導致他們做出次優決策,並損害他們在市場和其他地方的表現。透過瞭解人類行為和決策的這些侷限性,人們可以進行修正或調整。這也意味著市場並不像標準理論預測的那樣有效率,給精明的交易者留下了利用錯誤定價賺取利潤的空間。

底線

行為金融學無疑反映了投資體系中的一些態度。行為主義者會爭辯說,投資者的行為往往是非理性的,會產生低效的市場和錯誤定價的證券,更不用說賺錢的機會了。這也許在一瞬間是正確的,但是持續地揭露這些低效率是一個挑戰。關於這些行為金融理論是否能被用來有效和經濟地管理你的錢的問題仍然存在。

也就是說,投資者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試圖猜測市場在長期內不會有回報。事實上,它常常導致古怪的,非理性的行為,更不用說削減你的財富。實施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策略並堅持下去可能會幫助你避免許多常見的投資錯誤。

  • 發表於 2021-06-12 06:29
  • 閱讀 ( 12 )
  • 分類:金融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前方有危險?

...指數上升。既然今天的情況並非如此,讀圖者可以推斷,投資者和期權賣方此時並不擔心價格下跌。 納斯達克100指數上方懸掛著熊市警告訊號 考慮到今天收盤時市場相對平靜的狀況,最近有報道稱,興登堡預兆特別針對納...

  • 發佈於 2021-06-03 00:00
  • 閲讀 ( 33 )

投資風格

...是投資者的重要訊號,可以透過風格框進行視覺化。 瞭解投資風格 投資風格在整個市場範圍廣泛,機構投資經理為投資者提供大量可供選擇的管理基金策略,用於投資組合的各種配置。機構投資風格通常可以首先按風險來...

  • 發佈於 2021-06-12 08:42
  • 閲讀 ( 55 )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與行為金融學

...市場在現實世界中的運作方式。對理論和現實都有扎實的瞭解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關鍵要點 評估人們應該如何投資(即投資組合選擇)一直是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共同承擔的一個重要專案。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是...

  • 發佈於 2021-06-13 12:22
  • 閲讀 ( 55 )

betterment的客戶在波動中的表現如何

...年的牛市浪潮中乘風破浪,其模式建立在透過ETF進行被動投資、稅收損失收集和與客戶進行放手式交易的基礎上。隨後,冠狀病毒大流行震驚了全球經濟,並使市場陷入混亂,蒸發了數萬億美元的價值和創紀錄的收益。 過去幾...

  • 發佈於 2021-06-19 22:41
  • 閲讀 ( 29 )

科技如何改變財務建議

...於對其業務進行數字化改進。 創新技術使消費者更容易瞭解自己的投資,並重塑與顧問的關係。 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將影響到顧問們未來如何與客戶打交道,以及他們在人生關鍵階段能夠提供何種型別的建議。 根據最近的一...

  • 發佈於 2021-06-20 03:08
  • 閲讀 ( 42 )
effectnorthe
effectnorthe

0 篇文章

作家榜

  1. admin 0 文章
  2. 孫小欽 0 文章
  3. JVhby0 0 文章
  4. fvpvzrr 0 文章
  5. 0sus8kksc 0 文章
  6. zsfn1903 0 文章
  7. w91395898 0 文章
  8. SuperQueen123 0 文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