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蕭條?

大蕭條是現代世界歷史上最大和最長的經濟衰退。它始於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直到二戰後的1946年才結束。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經常將大蕭條稱為20世紀最具災難性的經濟事件。...

大蕭條是現代世界歷史上最大和最長的經濟衰退。它始於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直到二戰後的1946年才結束。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經常將大蕭條稱為20世紀最具災難性的經濟事件。

股市崩盤

在1920年至1921年的短暫蕭條期間,美國股市下跌了近50%,企業利潤下降了90%以上。然而,美國經濟在這十年餘下的時間裡實現了強勁增長。轟轟烈烈的二十年代,正如人們所熟知的那個時代,是美國公眾發現股票市場並先入為主的時期。

投機狂熱影響了房地產市場和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寬鬆的貨幣供應量和投資者的高水平保證金交易推動了資產價格的空前上漲。截至1929年10月,股票價格上漲至30倍以上的市盈率的歷史高位,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在短短5年內上漲了500%。這些因素的結合最終將導致股市崩盤。

  • 大蕭條是現代世界歷史上最大和最長的經濟衰退。
  • 20世紀20年代,美國公眾開始瘋狂投資投機市場。
  • 1929年的市場崩盤使個人和企業的大量名義財富化為烏有。
  • 其他因素,包括美聯儲的不活動和過度行動,也促成了大蕭條。
  • 胡佛總統和羅斯福總統都試圖透過**政策減輕大蕭條的影響。
  • 無論是**的政策還是二戰的開始,都不能單憑一己之力來終結大蕭條。
  • 二戰期間建立的貿易路線仍然開放,幫助市場複蘇。

紐約證交所的泡沫在1929年10月24日劇烈破裂,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在25日星期五和26日星期六的半天時間裡,股市出現了短暫反彈。然而,接下來的一週帶來了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和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道瓊斯工業指數(DJIA)在這兩天下跌了20%以上。股市最終將從1929年的峰值下跌近90%。

這場金融危機的漣漪從大西洋蔓延到歐洲,引發了其他金融危機,比如奧地利最重要的銀行bodenkredit Anstalt的倒閉。1931年,經濟災難全面襲擊了兩大洲。

美國經濟開始下滑

1929年的股市崩盤抹去了公司和私人的名義財富,並使美國經濟陷入崩潰。1929年初,美國失業率為3.2%;到1933年,這一比例飆升至24.9%。儘管赫伯特·胡佛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幹預措施和**開支,1938年的失業率仍保持在18.9%以上。到1941年底日本轟炸珍珠港時,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低於1929年的水平。

雖然這次經濟崩潰可能引發了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但大多數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都認為,單是經濟崩潰並沒有導致大蕭條。它也不能解釋為什麼衰退的深度和持續性如此嚴重。各種具體事件和政策促成了大蕭條,併在1930年代延長了大蕭條。

年輕的美聯儲犯下的錯誤

相對較新的美聯儲(Fed)在1929年金融危機前後對貨幣和信貸的供應管理不善。

美聯儲成立於1913年,在成立的頭8年中一直處於不活躍狀態。在經濟從1920年到1921年的大蕭條中複蘇之後,美聯儲允許大幅的貨幣擴張。1921年至1928年間,貨幣供應總量增長280億美元,增長61.8%。銀行存款增長51.1%,儲蓄和貸款份額增長224.3%,壽險保單準備金凈額增長113.8%。所有這些都發生在1917年美聯儲將法定準備金削減至3%之後。透過財政部和美聯儲獲得的黃金儲備收益僅為11.6億美元。

在這十年裡,透過增加貨幣供應量和保持低利率,美聯儲促成了經濟崩潰前的快速擴張。過剩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股市和房地產泡沫。在泡沫破裂、市場崩潰之後,美聯儲採取了相反的做法,將貨幣供應量削減了近三分之一。這種減少給許多小銀行帶來了嚴重的流動性問題,扼殺了快速複蘇的希望。

30年代的吝嗇美聯儲

正如伯南克在2002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指出的,在美聯儲成立之前,銀行恐慌通常在幾周內得到解決。大型私人金融機構將貸款給實力最強的小型機構,以保持系統的完整性。這種情況發生在20年前的1907年恐慌時期。

當瘋狂拋售導致紐約證交所(newyorkstockexchange)股價盤旋下跌並導致銀行擠兌時,投行摩根大通(J.P.Morgan)介入,拉攏華爾街居民,將大量資金轉移到缺乏資金的銀行。諷刺的是,正是這種恐慌導致**成立了美聯儲(fed),以減少對摩根大通(Morgan)等個別金融家的依賴。

黑色星期四之後,紐約幾家銀行的負責人曾試圖透過以高於市場價格的價格購買大量藍籌股來灌輸信心。儘管這些舉措在週五引發了短暫的反彈,但恐慌性拋售週一再度出現。自1907年以來的幾十年裡,股票市場的發展已經超出了這種個人努力的能力。現在,只有美聯儲的規模足以支撐美國金融體系。

然而,美聯儲未能在1929年至1932年間註入現金,而是眼睜睜看著貨幣供應量崩潰,讓成千上萬的銀行倒閉。當時,銀行業法律規定,金融機構很難實現足夠的增長和多樣化,以在大規模的存款提取或銀行擠兌中生存。

美聯儲的嚴厲反應雖然難以理解,但可能是因為它擔心救助粗心的銀行只會鼓勵未來財政不負責任。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美聯儲創造了導致經濟過熱的條件,然後加劇了本已嚴峻的經濟形勢。

胡佛抬高了價格

儘管赫伯特·胡佛經常被稱為“無所事事”的總統,但他確實在墜機事件發生後採取了行動。1930年至1932年間,他增加了42%的聯邦開支,參與了重建金融公司(RFC)等大規模公共工程專案,並提高了稅收來支付這些專案。總統在1930年禁止移民,以防止低技能工人湧入勞動力市場。不幸的是,他和國會在經濟危機後的許多幹預措施,包括工資、勞動力、貿易和價格控制,都損害了經濟調整和重新分配資源的能力。

胡佛最擔心的一個問題是,隨著經濟衰退,工人的工資將被削減。他認為,為了確保所有行業的高薪,物價需要保持在高位。為了保持價格高企,消費者需要付出更多。公眾在這場車禍中被嚴重燒傷,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資源在商品和服務上揮霍。公司也不能指望海外貿易,因為外國不願意像美國人那樣購買價格過高的美國商品。

u、 美國保護主義

這種慘淡的現實迫使胡佛透過立法來抑制更廉價的外國競爭,從而支撐物價和工資。胡佛遵循保護主義傳統,反對1000多名經濟學家的**,於1930年簽署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使之成為法律。該法最初是保護農業的一種方式,但後來擴大為多行業關稅,對880多種外國產品徵收巨額關稅。近三十個國家進行了報複,進口額從1929年的70億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25億美元,到1934年,國際貿易下降了66%。毫不奇怪,全球經濟狀況惡化。

胡佛希望維持工作崗位以及個人和企業收入水平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他鼓勵企業提高工資,避免裁員,在物價自然應該下降的時候保持高位。在之前的衰退/蕭條週期中,美國經歷了一到三年的低工資和失業,然後價格下跌導致經濟複蘇。由於無法維持這些人為的水平,全球貿易實際上被切斷,美國經濟從衰退惡化為蕭條。

備受爭議的新政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於1933年當選總統,承諾進行大規模改革。他發起的新政是一系列創新的、史無前例的國內計劃和法案,旨在扶持美國企業、降低失業率和保護公眾。

它鬆散地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為基礎,其概念是**能夠而且應該**經濟。新政提出了建立和維護國家基礎設施、充分就業和健康工資的崇高目標。**開始透過價格、工資甚至生產控制來實現這些目標。

一些經濟學家聲稱,羅斯福繼續胡佛的許多幹預,只是規模更大。他嚴格關註價格支援和最低工資,並將國家從金本位制中剔除,禁止個人囤積金幣和金條。他禁止壟斷,有些人認為壟斷是有競爭力的商業行為,並建立了幾十個新的公共工程專案和其他創造就業機會的機構。

羅斯福**向農民和牧場主支付停止或削減生產的費用。這一時期最令人心碎的難題之一是,儘管成千上萬的美國人需要獲得負擔得起的糧食,但過剩的作物卻遭到了破壞。

1933年至1940年間,聯邦稅收增加了兩倍,以支付這些舉措以及社會保障等新專案。這些增長包括提高消費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企業所得稅和超額利潤稅。

新政成敗

新政重新註入了公眾信心,因為取得了可衡量的成果,例如金融體系的改革和穩定。1933年3月,羅斯福宣佈銀行放假整整一週,以防止機構因恐慌性提款而崩潰。一個大壩、橋梁、隧道和道路網路的建設計劃也隨之展開。這些專案透過聯邦工作計劃為數千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儘管美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複蘇了,但對於新政政策來說,複蘇的力度太弱了,不能明確地認為它成功地將美國從大蕭條中拉了出來。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對此原因意見不一。凱恩斯主義者把責任歸咎於聯邦**開支不足羅斯福在以**為中心的複蘇計劃中做得不夠。相反,另一些人則聲稱,羅斯福與之前的胡佛一樣,試圖立即推動經濟好轉,而不是讓經濟/商業週期遵循通常的兩年觸底然後反彈的過程,可能延長了大蕭條的時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兩位經濟學家發表在2004年8月的《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估計,新政將大蕭條至少延長了7年。然而,相對快速的複蘇(其他大蕭條後複蘇的特徵)可能沒有1929年後那麼快,這是因為這是第一次普通大眾,而不僅僅是華爾街精英,在股市上損失了大量資金。

美國經濟歷史學家羅伯特·希格斯(Robert Higgs)認為,羅斯福的新規章制度來得如此之快,具有革命性,他尋求第三和第四任期的決定也是如此,以至於企業不敢僱用或投資。羅格斯大學法律與經濟學教授菲利普哈維(Philip Harvey)曾表示,羅斯福更感興趣的是解決社會福利問題,而不是制定凱恩斯式的巨集觀經濟**方案。

二戰的影響

僅從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就業資料來看,大蕭條似乎在1941年至1942年左右突然結束,就在美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失業率從1940年的800萬下降到1943年的100萬以下,然而,1620多萬美國人被徵召入伍參戰。在私營部門,實際失業率在戰爭期間上升。

由於戰時定量配給造成的短缺,生活水平下降,稅收大幅增加以資助戰爭。私人投資從1940年的179億美元下降到1943年的57億美元,私人部門總產量下降了近50%。

儘管認為戰爭結束了大蕭條是一個破窗謬論,但這場衝突確實讓美國走上了複蘇之路。這場戰爭開啟了國際貿易渠道,扭轉了對價格和工資的控制。突然,**對廉價產品產生了需求,這種需求催生了大規模的財政**。

戰爭結束後,貿易路線仍然暢通。之後的頭12個月,私人投資從106億美元增加到306億美元。股票市場在短短幾年內就開始了牛市行情。

底線

大蕭條是多種因素不幸結合的結果——美聯儲的倒掛、貿易保護主義關稅和**幹預措施的不一致。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可以縮短甚至避免這種情況。

儘管有關幹預措施是否適當的爭論仍在繼續,但新政中的許多改革,如社會保障、失業保險和農業補貼,一直存在到今天。聯邦**應該在國家經濟危機時期採取行動的假設現在得到了有力的支援。這一遺產是大蕭條被認為是現代美國曆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事件之一的原因之一。

  • 發表於 2021-05-31 18:28
  • 閱讀 ( 14 )
  • 分類:金融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凱恩斯經濟學

什麼是凱恩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 凱恩斯經濟學是一種巨集觀經濟理論,研究經濟中的總支出及其對產出、就業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為理解大蕭條而發...

  • 發佈於 2021-06-15 12:39
  • 閲讀 ( 59 )

經濟週期是這次衰退的基礎

...有當它變成自我喂養時,恢復才能持續。 關鍵是要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這種情況,而這正是好的領先指數至關重要的地方,因為儘管這是強制性的衰退,但複蘇將由週期**量主導。這是因為你可以強迫經濟衰退,但你不能強迫...

  • 發佈於 2021-06-18 03:01
  • 閲讀 ( 28 )
違哈心
違哈心

0 篇文章

作家榜

  1. admin 0 文章
  2. 孫小欽 0 文章
  3. JVhby0 0 文章
  4. fvpvzrr 0 文章
  5. 0sus8kksc 0 文章
  6. zsfn1903 0 文章
  7. w91395898 0 文章
  8. SuperQueen123 0 文章

相關推薦